生鮮物流供應鏈整體現狀:
1、我國生鮮產業鏈總體呈現“農戶-各級批發商-農貿市場-消費者”為主的物流模式
(1)從上游生產環節來看,由于農戶多以個人生產為主(經營10 畝以下的農戶占比在90%左右),導致上游具有分散性強、集中度低等特征。
(2)因此,為滿足農產品在不同區域和不同季節時的供應,國內形成了以多級批發市場的生鮮物流體系為主的中游流通體系,通過大量經紀人和合作社收購,以整車或零擔的方式運輸至產地批發市場,再由銷地批發市場等分銷商分發至零售端農貿市場、超市、餐館等B端客戶。
(3)電商平臺的崛起以及疫情的影響,拉動了生鮮需求由線下傳統批發和零售渠道向“線上零售”渠道遷移。
2、目前生鮮物流呈現“短鏈、線上、到家”三大趨勢,并深刻變革著配套的物流服務模式
(1)短鏈:整車和零擔冷鏈物流,逐漸被冷鏈城配物流和冷鏈快遞所替代;
(2)線上:電商占比增大,拉動了電商物流倉配一體物流模式發展,并且由于生鮮的特性,產地倉+快遞直發模式發展迅速;
(3)到家:生鮮到家模式發展,催生了同城即配的需求,但“倉店一體/前置倉/中心倉”等物流模式盈利性尚待驗證。
3、生鮮供應鏈冗長,仍以冗長、高損耗的多級分銷模式為主,價值鏈中生鮮存在較高的損耗和加價
由于生鮮供應鏈冗長,產品經過每層環節的儲存、運輸、裝卸后損耗較大,疊加運輸成本、人工成本等,層層加價,使得產銷兩地產品差價較大。根據粗略計算,生鮮產品從農民至消費者手上加價率在80-100%之間。
(1)生產采購端:源頭直采可以跳過中間的加價環節確保低采購價格,但生鮮產品標準化、揀選成本、加工包裝以及冷鏈倉儲成為關鍵,導致需要強整合能力的零售商在源頭直采占比偏低;
(2)流通環節:傳統生鮮渠道流通環節較多,仍以冗長、高損耗的多級分銷模式為主,流通過程中生鮮存在較高的損耗,整體損耗率超過10%。
(3)零售終端:終端零售商的利潤較薄,導致生鮮終端銷售的盈利能力偏弱,例如:從超市等門店的單店模型來看,生鮮等的利潤率較低,且存儲期較短。
4、上游:生鮮市場規模近5萬億,商品剛需高頻但高損耗、低毛利,一直以來是條足夠長但可能相對不夠寬的賽道
生鮮市場民生消費領域中是高頻剛需場景,市場增速雖然在2016年之后降至2%的增速以下,但由于將近5萬億的規模是個龐大的市場賽道。2019年,按各品類零售額計算,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分別占比29%、21%、22%、4%、24%。發現水果的消費占比呈上升趨勢,而肉類則呈下降趨勢。蔬菜是消費者最為高頻購買的品類,每周4次以上購買的消費者占到了27%;水果成為了消費者每周必買的生鮮品類,水產則較為低頻。
5、中游:生鮮最主要渠道仍為農貿市場但市場份額逐年減少,超市及電商迅速增長但長期看不能替代菜場
2019年農貿市場在生鮮零售的渠道占比為43.6%,位列第一,考慮到農貿市場也承擔批發功能,實際經由農貿市場的交易在70%以上。雖然農貿市場目前仍是生鮮銷售最大零售渠道,但近年被其他渠道分流明顯,2009-2019年農貿市場銷售占比下降9.1個百分點(52.7%降至43.6%)。但同期電商渠道的占比分別提升6.3%(由幾乎0%提升至6.3%)。
疫情期間消費者更重視健康安全,雖然短期內超市及電商對農貿市場等傳統渠道有較大替代效應,但隨著社會經濟活動逐漸恢復,保證供給、增強運力、縮短配送時效都不是問題。但是零售傳統渠道考慮到會向線上轉移,故未來線下主要是B2B的生鮮批發模式,故對冷鏈卡班零擔未來網絡的依賴越來越強烈,以便通過網絡實現多頻次小批量的商業模式,以避免被迅速發展的生鮮的電商渠道所占領。
長期判斷,電商平臺(特別是電商聚焦的蔬菜水果領域)不能替代農貿市場的批發:產銷端遠比肉類糧食等分散,本地化占比相對高;城市保障供應體系仍以商超及批發市場為主體,但大型城市會逐步將農批市場外遷進行集中化管理。
其中:生鮮電商滲透率僅有5.2%,生鮮供應鏈條復雜、履約成本較高,業態模式演進艱難探索。
生鮮電商不同于綜合電商較高的滲透率,雖然保持著年均30%以上的增速,但目前的滲透率僅有5.2%,2019年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達2600億。而疫情是一次拓展線上渠道的戰略機遇,傳統生鮮門店業務在線化、盒馬等線上化企業迅速壯大,開展無接觸式銷售,發揮門店本地即時配送優勢,疫情下的加快生鮮電商發展,預計2020年增速將達到40%,市場規模突破3600億,生鮮電商滲透率達7.2%。
因更容易運輸存儲等因素,多數生鮮電商以水果為切入口。隨著用戶互聯網購物的習慣養成以及對即時消費需求的增加,蔬菜因其具有剛需、高頻和高毛利等特點,成為生鮮電商的新入口,蔬菜在生鮮電商產品品類中占比有所增加,但生鮮電商有著供應鏈條復雜、履約成本較高等難題,是否為新風口仍待考量。
6、下游:餐飲業向物流三方化和零售化方向發展,即時配送玩家大概率形成生鮮供應鏈末端服務的壟斷生態
疫情影響最大的餐飲行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迫使其加快自有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轉移,餐飲服務模式的升級探索將是冷鏈物流企業關注的重點;半成品預制菜等渠道會成為餐飲業著力方向業務,餐飲零售化將讓美團和餓了么這樣的即時配送玩家進入餐飲行業的核心場景“到店堂食”,是對其“外賣和生鮮”配送全鏈條業務的補充,規模效應的不斷加強將會對以商超到家模式為主的快遞和眾包企業帶來沖擊。